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6节(1 / 2)





  尤其谢长春这样的好同志,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国棉厂。

  不然,谁还敢尽心尽力干工作呢?

  谢长春将赵珍珍送来的工作汇报匆匆看完,例行夸赞了一下厂里的工会工作,又拿出一个签好的文件,和颜悦色的说道,“赵珍珍同志,厂里已经批准了老工会主席的退休申请,从今天起,你就是咱们工会的主席了,一定要好好干啊!”

  赵珍珍心里特别高兴,她早盼着这一天了!

  第21章 (修改)

  虽然因为老主席一直在家养病,工会的实际工作都是赵珍珍主持的,但她毕竟是副主席,还不算名正言顺,现在终于去掉了副字,有些事儿做起来就更顺手啦。

  赵珍珍跟谢厂长表了一番好好工作的决心,喜滋滋的拿着文件往回走,九月的天儿还是那么热,厂区没做什么绿化,路两旁稀落落的冬青都被晒蔫了。

  她欢快的走在大太阳底下,一点也不觉得晒。拐过路口的时候恰好碰到了隋主任。

  隋主任这些天的变化是最大的,当然,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认真负责的,忙完了厂办的日常时间,也总要抽出点时间去车间看看,有时候和车间主任交流,有时候和工人交流一番,若是碰上哪个车间的机器出了小毛病,不用等厂里的维修师傅,他顺手就给修好了。

  但除此之外就不一样了,隋主任不会像以前嘻嘻哈哈的在办公室和同事开玩笑了,也很少提及自己的新婚生活了。

  上上周他和沈莉莉已经举行了简单的婚礼。

  一有时间他就把自己关到厂里的实验室不出来。

  国棉厂的实验室规模很小,器材也不算太完备,只有两个化验员值班,厂里的原料和布匹都是一个批次才需要做鉴别实验,因此日常工作很闲。

  “隋主任又去实验室啦?”

  隋主任冲赵珍珍勉强笑笑,昨天他已经看到了厂里的任命书,就说道,“恭喜赵主席!”

  赵珍珍抿嘴笑笑,十分谦虚的说道,“以后工会的工作还需要隋主任多多支持帮助,马上中秋节了,中秋节没几天就是国庆节了,但后头还有个大事儿呢,十月十五号是咱们国棉厂建厂十周年,咱们工会除了组织文艺晚会,还编了一出新戏,只是人手太少,需要从车间里抽调来几个工人!”

  其实这些事儿赵珍珍在给谢厂长汇报的材料里都写得十分详细,但谢长春大概事情太多,她刚才注意到,厂长只翻了第一页和最后一页,中间最重要的内容都没看,所以她不得不再跟隋主任说一遍。

  反正就是跟谢厂长汇报了,也还是要厂办出文件。

  隋主任点点头,说道,“没问题,你抽空把名单报上来,我再下个通知!”

  赵珍珍点点头。

  回到工会办公室,同事们得知她转正了,纷纷道喜。

  郭大姐今天穿了一件黄色大花的布拉吉,整个人雄赳赳的,她笑呵呵的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精致的茶罐,说道,“赵主席,这是我昨天才托人捎来的正宗碧螺春,我这就泡一壶去啊,咱们大伙儿都尝尝!”

  郭大姐这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,因为独自住在单位宿舍,父母还每个人补贴十五元,日子过得很是自在,十分讲究吃穿。

  单是每日喝的茶都有四五罐子。

  喝着甘甜的茶水,赵珍珍拿出戏本子,将故事的内容又前后串联了一遍。

  其实她想排练一出新戏的想法很长时间了,只是因为日常琐事儿太多顾不上,再就是困难也比较多,他们国棉厂工会当初成立的时候十分仓促,刘红军主席从车间随便挑了几个顺眼的人就组成班子了。

  除了新来的干事小李是高中文化,大多数人都和郭大姐一样是初中毕业,这点墨水应付工会日常工作那是足够了,但要写剧本,那是万万不可能的!

  赵珍珍自己才是小学文化,只会写老主席手把手教的采访稿,对于如何写剧本,更是两眼一抹黑!

  但即便如此,也没能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
  事情还要从两年前说起,平城市总工会举办一次全市范围内的文艺汇演,每个节目都是从下面各个单位选上去的,他们国棉厂自然也往上送了两个节目,一个就是郭大姐的独唱《歌唱祖国》,另一个还是她的黄梅戏《天仙配》。

  原本赵珍珍想的是,即便不是都被选上,但被选上一个应该是很稳的事情了。

  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,两个节目都落选了。

  事后她不服气,还特意找了市工会的人打听,人家很实在的跟她说了,因为汇演时间有限,大多数单位的节目都没被选送上,国棉厂送上的这两个节目的确不错,但人家平城机械厂更胜一筹,也是送了两个节目,一个也是《歌唱祖国》,但人家那位女同志是学过唱腔的,比郭大姐要专业,另一个节目就是现代戏《踏马归来》,讲述的是在特殊的年代,革命党人和日伪特务斗智斗勇的故事。

  赵珍珍当时听了也没多服气,直到汇演开始了,她看着舞台上演员们绘声绘色的演出,不知不觉就看入迷了。

  最后有一个女同志被陷害身亡的时候,她还留下了心痛的泪水。

  机械厂这个文明戏一时之间成了大热门,平城市很多大单位都邀请他们过去表演。

  不但如此,年底,机械厂的工会主席还被评为市级三八红旗手。

  从那时起,赵珍珍就决定也要排一出新戏了。

  她是不会写,但可以找人写。

  王文广和赵珍珍住的小洋楼是联排的,隔壁也住了一对年轻的夫妻,男的是平城大学的讲师,女的也是平城大学的讲师。

  当然了,仅凭这俩人的身份是不可能住到专家楼的,女方的父亲是平城大学的副校长吴启元,他同时还兼任学校数学系的主任。

  赵珍珍和邻居们的交往不多,第一是大部分女主人都比她的年龄要大,彼此共同语言就不太多,第二她工作忙孩子又多,光是做好这些时间都不太够用了。

  吴启元的女儿吴清芳年轻漂亮,是平城大学中文系很受欢迎的讲师,又写得一手好文章,经常在发表在平城各大报刊,也因为此,为人清高得很。

  虽然住得仅一墙之隔,赵珍珍早上推着自行车出门上班的时候,也经常会碰上吴清芳,但两人最多也就是打个招呼,甚至只是点头微微一笑就算是过去了。

  为了和这位吴老师攀上关系,赵珍珍特意让张妈去送了两次东西,一次是蒸好的粘豆包,一次是特别实在的大肉粽子。

  她有次无意听王文广说过,吴启元年龄大了,吃不了太甜太腻不好消化的东西,好几次在食堂把饭盒里的炸丸子送给他吃。

  那这粘豆包和肉粽子吴校长大约也吃不了多少,吴家没有女主人,吴启元的老婆早就去世了,那么,只能是便宜了吴家女儿和女婿两个年轻人。

  可惜的是,吴清芳吃了她亲手做的好东西,也没跟她有半分热络。没办法,赵珍珍只好亲自上门,她趁着王文广不在家的时候,带着建民建国去吴家请教功课,吴清芳倒是很耐心的跟孩子讲解题目,但除此之外,没有半句话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