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8节(1 / 2)





  注释1《明史·张士诚传》。

  2《草木子》参见《元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》。

  3《元史·纳速剌丁传》。

  4张士诚称王建号,《元史·顺帝纪》、《明史·张士诚传》记为至正三年五月。《观实录》为至正四年一月。

  5史册《隆平纪事》,参见《元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》。

  6《元史·石普传》。

  78史册《隆平纪事》,参见《元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》。

  9《元史·脱脱传》。

  10《国初群雄事略》。

  《南村辍耕录》。

  《明太祖实录》、《皇明文衡》。

  姚桐寿《乐郊私语》。

  《明太祖实录》、《皇明文衡》。

  《元史·达识帖睦迩传》。

  长谷真逸《农田余话》。

  此据《明太祖实录》。另《国初群雄事略》载“上召见,士诚但瞑目,不言不食;赐之衣冠,亦不受。遂令御士扛于竹桥,御杖四十而死。上命焚瘗于石头城。”

  第三十七章

  顺帝北归至正四年脱脱辞去相位后,被丞相别儿怯不花所谮,处境甚危,宁宗乳母之子康里人哈麻屡在顺帝面前为他说解,故脱脱对哈麻颇怀感激之情。再相后,引哈麻为中书右丞。参议中书省事汝中柏为脱脱所信任,自平章以下,对其所议,皆唯命是从,而哈麻独敢与之争。因汝中柏之谮,脱脱使哈麻为宣政使,位居第三,哈麻因而忌恨脱脱。

  渡过了接管政权初期的艰难岁月,元顺帝的地位巩固了。脱脱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元朝的政治形势趋于稳定,治河的成功和初期对红巾军镇压的初步胜利冲昏了元顺帝的头脑,他满足于表面上的承平景象,不再勤于政事,享乐的情绪开始滋长。

  哈麻为投其所好,引西番僧人教顺帝运气术,称演揲儿法,汉译为“大喜乐”。哈麻妹婿、集贤学士秃鲁帖木儿又荐西番僧伽磷真于顺帝,教以秘密法。演揲儿法,秘密法,又称双修法,都是房中术。“於是帝日从事于其法,广取女妇,惟淫戏是乐。又选采女为十六天魔舞”1。导皇帝行此法的,宠臣老的沙、八郎、答剌马吉的、波迪哇儿杩。等十人,号称十“依纳”。“八郎者,帝诸弟与其所谓依纳者,皆在帝前,相与亵狎,甚至男女裸处,号所处室日皆即兀该,华言事无碍也。君臣宣淫,而群僧出入禁中,无所禁止,丑声秽行,著闻于外,虽市井之人,亦恶闻之。皇太子年日以长,尤深疾秃鲁帖木儿等所为,欲去之而未能也。”皇帝一心享乐,政事逐渐废弛。哈麻因而得宠。

  至正十四年,脱脱率兵征高邮,哈麻乘间为中书平章政事。并在皇后面前,谮毁脱脱,引起皇后奇氏和太子爱猷识里达腊对脱脱的不满2。终使伯颜遭贬斥而死。

  伯颜死后,哈麻为相,其弟雪雪为御史大夫,“国家事尽归其兄弟二人矣”3。哈麻既为相,颇以曾进西番僧导帝宣淫事为耻,于是寻找借口,杖所荐西番僧一百七十人,流放于甘州。十六年,与其父商量说:“我兄弟位居宰辅,宜导人主以正,今秃鲁帖木儿专媚上以淫亵,天下士大夫讥笑我,将何面目见人,我将除之。且上日趋于昏暗,何以治天下,今皇太子年长,聪明过人,不若立以为帝,而奉上为太上皇。”不意此事为其妹所知,乃告其夫。秃鲁帖木儿恐太子为帝己将被杀,于是向顺帝揭发了哈麻的计划。于是哈麻流放惠州(今属广东),雪雪流放肇州(今属广东)。不久,杖死。

  哈麻兄弟死后,秃鲁帖木儿等十依纳更加肆无忌惮,“是时,天下多故日已甚,外则军旅烦兴,疆宇日蹙;内则帑藏空虚,用度不给;而帝方溺於娱乐,不恤政务”4。国事日非,丞相搠思监的属下和亲属甚至竟印造伪钞,扰乱国政。

  而围绕着奇皇后与太子爱猷识里达腊谋内禅事,朝臣分成了帝党和太子党两派。御史大夫老的沙、知枢密院事秃坚帖木顺儿党于顺帝;中书左丞相搠思监,资政院使、宦者朴不花党于皇后、太子。

  二十年(1360),“帝在位久,而皇太子春秋71盛,军国之事,皆其所临决。皇后乃谋内禅皇太子,而使不花喻意于丞相太平(贺惟一,前上都留守贺胜子,因汉人不能为相,而顺帝欲任惟一为相,遂赐姓蒙古氏,改名太平),太平不答”5。皇后召太平至宫中,亲自喻意,太平仍不为所动。于是皇太子决心夺去太平政柄,幸知枢密院事纽的该左右回护,皇太子之志未能得逞。后纽的该死,皇太子令监察御史弹劾太平的亲信左丞成遵和参知政事赵忠,二人下狱死。太平遂辞职家居。二十三年,复为御史所劾,诏陕西安置,搠思监逼令自杀。

  朝中的帝党和太子党又分别与在外的将领勾结,再一次造成了武装力量干预帝位争夺的形势。由于元朝官军战斗力下降,同红巾军作战时屡屡失利,至正后期,地方地主武装势力有所发展。于是在外的军事将领又形成了以答失八都鲁、孛罗帖木儿父子与察罕帖木儿、扩廓帖木儿父子两大武装力量的争夺。

  答失八都鲁出身于蒙古功臣世家,在镇压荆湖一带红巾军和刘福通红巾军的战争中建有功绩,总制河南军马。

  察罕帖木儿为内迁的畏吾儿人,靠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起家,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,战功卓著,地位却在答失八都鲁之下。在镇压红巾军时,答失八都鲁常失利,而察罕帖木儿自陕西至河南,入晋、冀,侵占了他的势力范围。答失八都鲁死后,其子孛罗帖木儿领其父兵,与察罕帖木儿争夺晋、冀,遂至兵争,顺帝屡下诏和解,终不听。至正二十年八月,朝命孛罗帖木儿守石岭关(今山西忻县南)以北,察罕帖木儿守石岭关以南。九月,孛罗帖木儿欲得冀宁(今山西太原),遣兵出石岭关南下直趋城下,双方交兵,朝廷遣使下诏讲和,二人分别退兵,各守关还镇。

  二十二年,察罕帖木儿被红巾军田丰、王士诚杀死,其甥、养子扩廓帖木儿(王保保)为太尉、中书平章政事、知枢密院事,总其父兵,孛罗帖木儿则又与扩廓帖木儿争晋、冀,双方仇怨日深。

  二十三年,孛罗帖木儿南侵扩廓帖木儿所守地,据真定。御史大夫老的沙得罪于太子,安置东胜州,途中奔孛罗帖木儿,顺帝遣宦官密令孛罗帖木儿留老的沙于军中予以保护。皇太子屡遣官来索,孛罗帖木儿抗拒不交。

  二十四年,孛罗帖木儿以藏匿老的沙获罪,皇太子以孛罗帖木儿握兵跋扈,匿不轨之臣,又与秃坚帖木儿联结的罪名,与丞相搠思监议,请削其官。诏罢兵权,四川安置。孛罗帖木儿知此举非皇帝本意,抗旨不遵,杀使者,遣部将会秃坚帖木儿,提兵至京师,扬言索搠思监、朴不花。

  四月,孛罗帖木儿兵入居庸,至清河,顺帝不得不虚应故事,遣使问进兵原因。然后按孛罗帖木儿报陈的理由和要求将搠思监流放岭北,朴不花流放甘肃,实则执之送交孛罗帖木儿。于是秃坚帖木儿入延春殿见皇帝,痛哭请罪,皇帝赐宴慰免,仍以孛罗帖木儿为太保、中书平章,兼知枢密院事,守大同;以秃坚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。帝派暂居上风。

  皇太子十分不满,也征扩廓帖木儿兵,令其保障京师。五月,诏扩廓帖木儿总兵,调诸道兵攻大同,并派兵守居庸,入卫京师。扩廓帖木儿亲往太原调督诸军。太子党开始反击。

  七月,孛罗帖木儿、秃坚帖木儿和老的沙再以兵入京师,皇太子亲统兵迎战于清河。太子兵败,出奔太原。孛罗帖木儿、秃坚帖木儿、老的沙入宣文阁见顺帝诉冤,君臣同泣。遂以孛罗为太保、中书左丞相,老的沙中书平章政事,秃坚帖木儿御史大夫。部属将士,布列台省,于是帝党得以总揽国柄。

  八月,加孛罗帖木儿开府仪同三司、上柱国、录军国重事、太保、中书右丞相,节制天下军马。数月间,杀狎臣秃鲁帖木儿、波迪哇儿杩,罢三宫不急造作,沙汰宦官,减省钱粮,禁西番僧作佛事。并多次遣使太原,请太子还朝。太子不回,扩廓帖木儿则拘留使者。二十五年,皇太子在太原调遣岭北、甘肃、辽阳、陕西及扩廓帖木儿等军,进讨孛罗帖木儿。孛罗帖木儿则出皇后于外,幽置百日。同时,遣秃坚帖木儿出讨上都的太子党,命也速南御扩廓帖木儿。也速至良乡,倒戈叛孛罗帖木儿而降扩廓帖木儿,西连太原,东结辽阳,又打败孛罗帖木儿骁将姚伯颜不花。孛罗帖木儿自将兵往讨,不利。回京后郁郁不乐,终日与老的沙宴饮,荒淫无度,喜怒无常。奇后乘机数次向他送献美女,由此得以还宫。孛罗帖木儿的行为激起了顺帝的不满,后为顺帝所遣的勇士杀死。顺帝再召太子还朝。

  孛罗帖木儿被杀后,秃坚帖木儿与老的沙逃往汪古部驸马赵王处,被赵王缚送朝廷。一场由顺帝亲手策动的政变闹剧结束。

  当孛罗帖木儿在京师被杀时,扩廓帖木儿乘机占领了大同,皇太子则联络了诸王,并准备进京清君侧。皇太子出逃期间,就计划效仿唐肃宗即位灵武的故事,扩廓帖木儿不从。至此,奇皇后命扩廓帖木儿以重兵拥太子入京师,意在胁迫顺帝退位。扩廓帖木儿不愿参与此事,兵行至距京师30里处,下令分散,不入京师,太子之计不行,遂对扩廓帖木儿怀恨在心。

  顺帝以老臣伯撒里为右丞相,扩廓帖木儿为左丞相。闰十月,以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,总天下兵。扩廓请南还视师,离开京师,驻彰德(今河南安阳)。但诸路军不听扩廓帖木儿调遣,张良弼等又共推李思齐为盟主,合兵抗扩廓帖木儿,双方相持一年,前后百战,互有胜负。

  古代风景画鉴赏二十七年八月,顺帝派皇太子亲自总制诸路军马,调扩廓肃清江淮;李思齐进取川蜀;张良弼等取荆襄。诏书即下,皇太子不行,扩廓帖木儿也不受命。

  顺帝因扩廓帖木儿不受调遣,乃免其太傅、中书左丞相官,令与其弟同居河南府,其军则分别委人统领,重新任命太原官属。

  二十八年,扩廓帖木儿以兵攻太原,尽杀朝廷所置官。朝廷遣军讨伐,一场新的军阀混战开始。扩廓帖木儿势盛,又上疏申述起兵原由,顺帝又下诏复其官,准备令其领兵南讨。

  元朝官僚将领用了八年的时间互相倾轧、争权夺利,耗尽了人力、物力。而朱元璋在江南却在稳步发展,逐渐消灭了各支反元势力和红巾军,开始北上伐元,以完成其统一全国的大业。

 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,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,常遇春为副,率军二十五万由淮人河北取中原。他关照徐达:“阃外之事,汝实任之。兹行必自山东,次第进取。山东古云十二山河之地,师行之际,须严部伍,明分数,一众心,审进退之机,适通变之宜,使战必胜,攻必取。”6为了分化和争取蒙古贵族,朱元璋将被张士诚拘留的元宗室送还大都。同时发表了一篇讨伐檄文——《谕中原檄》。在这篇由名儒宋濂起草的檄文中,虽然充满了大汉族主义思想。将广大人民反对封建主义统治的斗争歪曲为民族斗争,提出了“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”的口号,但它同时也提出了“立纲陈纪,救济斯民”的目标,而且宣布了对蒙古、色目人的政策,对大军顺利进军中原,分化元朝统治集团和争取广大蒙古、色目人民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。

  徐达进入山东,招降了元朝淮南淮北义兵都元帅王宣父子,连下莒、滕、益都、东平、兖、济南、济宁、密、登、莱、东昌等州郡。邓愈军也由襄阳进至南阳。

  二十八年(明洪武元年,1368)二月,徐达军进至河南,下汴梁。接着,明军攻下河南、荥阳、钧州、许州、陈州、汝州等地,扼守潼关,阻止李思齐自陕西人援。

  五月,朱元璋至汴梁。六月,亲自与诸将商讨进攻大都的战略。特别交待“若元主北弃,毋穷追,但固守封疆,防其侵轶可也。”七月,朱元璋在返回应天之际,又再三叮咛“克城之日,毋虏掠,毋焚荡,毋妄杀人”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