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穿越古代做夫子第73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谁在此地喧哗?”那几个报喜人有些不高兴,他们千里迢迢赶到下面来,自然是要摆一摆官威的。

  杨县令正想怒斥,待看清楚喧哗者是谁之后,他又变得和颜悦色了。

  “各位勿怪,这位乃是楚解元的亲姑爹,如今任县衙管仓。他必是初闻喜讯,喜不自胜,故才乱了分寸。”

  那报喜人也笑了:“原是解元郎的长辈。杨县令也是,如何不把他请上来坐呢?外面风大,万一受了风寒,岂不是不美?解元郎不日就要回来了,到时姑爹不能亲迎,就不好说了。”

  “是极是极,那个……”县太爷根本不记得一个管仓的叫什么。师爷在旁小声提醒后,才叫道:“安公,快快到内堂来就坐吧,令侄高中解元,日后必定连中三元,直取金榜。”

  安文才哪里见县太爷这么客气地说过话?一时心里又惊又喜,这约莫就是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了吧?他这辈子娶了芸娘,真是三生有幸啊!

  第107章 邀请

  楚辞他们回来当日, 刚进城门, 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。

  忽然几声锣响, 有一官差大声叫道:“县太爷到,闲杂人等散开。”

  平民百姓们看见确实是县太爷的仪仗过来了, 才在中间分开一条道让他们得以通过。

  学子们也从乘坐的马车上下来了, 他们默契地让此次中举的二人往前站, 等他们拱手向县太爷问好时, 其余人才跟着一起下拜。

  县太爷紧走几步,搀起楚辞。

  “两位贤才不必如此多礼。”

  “多谢老父母。”楚辞笑着说道。

  “诶, 不可再称老父母了,你我二人往后同朝为官, 论品级, 你还要高出我半级呢!我年岁居长, 厚颜称一句兄,若贤弟不嫌弃, 不妨称一句杨兄即可。”天和元年的举子, 只要参加会试便是天子门生,一旦任官, 便比同级高半级。

  “杨兄有礼了。”楚辞自然不会再那么固执。

  “眼下已近中午,不如就由本官做东, 宴请各位如何?”

  “杨兄盛情邀请, 吾等却之不恭。只是,我刚刚回袁山县,心中惦念先生和小侄儿们, 这……”

  “这有何难?我直接派人将他们接过来就是了。你们长途跋涉,我自当为你们接风洗尘才是。”

  “如此,便劳烦杨兄了。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杨县令包下了整个幽草居,为这次赶考回来的学子接风洗尘。有些人抱着不吃白不吃的想法而来,有些人却不愿再看他人意气风发,享受众星拱月的待遇,便早早离去了。

  楚辞正与几个人说话,突然两声清脆的“小叔”声传来,瞬间将他的视线吸引到门口,人也就势站了起来。

  两个扎着童子髻的小家伙,一脸惊喜地朝着楚辞奔过来,一人抱住他的一只大腿,亲密地蹭着。

  “高了,也结实了。”楚辞喜不自胜,看见他们心中也是高兴异常的,抚摸着二人脑袋,连连说道。

  楚小远抬头看向楚辞温暖的笑,突然扁扁嘴大哭起来。

  “怎么哭了,你看钰儿他都没——”话音刚落,钟离钰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。

  楚辞只好蹲下身,给两小擦脸。

  “因何事啼哭不止?远客回归,自当以笑相迎才是。”一个淡淡的声音在他们身后响起,楚辞敏感地察觉到两人的身体一僵,哭声也慢慢变小了。

  “先生!”楚辞走到秦夫子面前行了个大礼,“弟子幸不负先生教诲,中了解元回来了。”

  秦夫子将他扶起:“为师送你几个字,你且记下,戒躁戒骄,行事莫违本心。”

  “是,先生。”

  楚辞眼眶含泪,在这种最得意的关头,其他人都竞相吹捧,也就只有两个先生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劝诫,为他以后的人生指点方向。

  孔山长和其他夫子也被请来了,他正与江淮讲话。见楚辞和秦夫子这边说完了,他便慢慢地走过来。

  “见过山长,学生有礼了。”楚辞先开了口,意在表明,虽然我已中了举人,但心中还是尊敬师长的。

  “解元郎多礼了。”孔山长笑着点头,看上去比以往要慈祥的多。“你们一路长途跋涉,辛苦了。”

  “多谢山长关心。对了,我此去阳信府,见到了寇兄,他托我带回了一点东西,说是送给您的。”

  “静儿实在多礼,有劳解元郎了。”孔山长笑得更开心了,他对二人交好,也是乐见其成的。

  静儿以后出生入死的,朝廷上能有个交好的文官,可是省了不少事的。

  “山长羞煞我了,不如就如以往一般,唤我楚辞即可。若不是山长和各位夫子谆谆教导,我焉能有今日造化?实在是不敢在各位师长面前托大的。”

  这番话,让县学夫子们都满意极了。

  不久,县太爷也重新到了。他换了一身常服,邀请大家落座。

  首座八个位置,分别坐了县太爷,县丞,县尉,楚辞,江淮,孔山长,秦夫子和安文才。

  本来县太爷还想把楚辞亲侄子也安排在这一桌的,楚辞连忙给推了,说他两个小孩儿在长辈桌上难免拘束,不如坐在下方,还自在些。说完,就让张文海把他们带走了。

  安文才这些日子受人追捧,此刻和县里三个首脑坐在一起也一派大方。他刚刚一来,为了突显出和楚辞的亲近,就上前说了一大通话,言语之间关怀备至,让人起鸡皮疙瘩。

  楚辞心里好笑,但二人同气连枝,没得打他的脸,故也笑着一一回应。

  酒席之上,觥筹交错,一筐又一筐的好话朝着二人砸来,楚辞和江淮都有些免疫了,毕竟在省城时,这些话已经听过好多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