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84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说青壮年都被抓走啦。”老板压低声音说。

  听到这种消息,还有几个人敢去县城啊。谁也怕拉走啊,那可是一去不回头的。

  “他们是查什么,有江洋大盗吗?”江大山笑道。

  谈论间又来了几个歇脚的客人,有的要一个杂面粗馒头,再讨碗热茶水。有的稍好一点,也不过是要一个细面馒头,再有的要两个杂面一小碟子卤肉也有,总之比那三个行脚商还不如。一个细面馒头才要三个钱,杂面的粗馒头只要一个钱。老板也见惯了这样的穷客人,让堂倌招呼着,自己依旧和江大山他们闲扯。

  “哪个知道咧。官府的事情,我们这些升斗小民可不懂。”老板直摇头。

  本来他这个饭馆子说的是做生意的,其实不过是给行脚过往的商人们提供些便利,赚得很少。但现在商队不来就别说了,连行脚商都不敢来了。以后的日子只怕更难过了。

  听得他们讲这些事情,其他客人也都听得津津有味,这个巴掌大的小地方,平时也没什么新鲜事。有的人甚至来赶集的次数都少,不知不觉间就有人问:“饭老大,你去过清源县城吗?”

  “清源县城里热闹不?是不是,到处都有好看又高大的青砖大瓦房?”有又人问。

  “去,去。我哪里去过。”饭老大讪讪的笑道。

  他倒是去过几次,不过匆匆来匆匆去,办了事就走。这两三年,他根本就没去过了。说实话,对那里也没有多大的印象。

  “你们都没去过?”江大山好奇的问。

  那个带他们过来的村民小林及大堂里的几个客人纷纷摇头,有人说:“我们乡户人家,去那县城做啥子?进城还得交钱,家里也没啥子值钱的物件要去卖。”

  “就是,要啥就在集市上买。去那么老远,路又不好走,不是做买卖的,谁乐意走那三十里的山路啊。”又有人说。

  众人皆附和,表示对那县城并没什么兴趣。

  “过桥要收钱,那桥边没有小集市吗?”谢公子问。

  “有啦,当然有。还不小呢,比我们这热闹。”饭老大说。

  “你不是没去过吗?说得好象自己见过。”有人嘲笑道。

  饭老大也不生气,笑嘻嘻的说:“我还不行听行脚商们说啊。听说那边南来北往的商队还不少呢。喏,就你们翠竹村的竹器,就在那集市上卖。要是你们自己能运到那里去卖,村里日子早就富裕起来了。”

  “美的你呢,还自己运过去,先别说他们怎么运,肩挑背扛能弄多少出去。而且那路有一截险的很,搞个不好就掉下去,连尸骨都收不回来。再说了,到了集市,你当自己想卖就能卖得出去?自有人专门做这个营生。”正进门的两个行脚商听了他的话,笑骂道。

  这说得好象他们赚钱很容易似的,要真容易,他们早就赚到银子,买了驴子驮货,也不用天天这么辛苦的背着货物走山路,一次还只能运个百来十斤重。其实也不过是赚点小钱,维持一家子的生活罢了。

  其实还有一点他没有说,那集市上也是要收钱才能去卖东西的,并且要有门路。要是这里的村民们随意去,指不定就被没收了竹器还不说,搞个不好还被打一顿呢。这些话,他们可不会说出来。这可都是他们慢慢摸索出来的,自己吃饭的本钱呢。

  并且现在那集市上哪里还有什么做生意的,冷冷清清的,官府对出入的百姓盘查得严,还经常到集市上去查看,一看到些外地人就恨不得连人家的祖宗八代都去调查,管得那么严,稍不小心,就把人抓走了。没有了外乡人,光靠本地的,哪里有多少来卖啊。这不过是三个来月的时间,那集市就快荒废下来了。搞得他们这些行脚商,都快要活不下去了。

  “那是,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在家呆着,让商队来收竹器。过惯了苦日子。”小林笑道。

  以前他们也不是没打过这个主意,却没有成功过。反而还令商队大光其火,连续三年没来收竹器。后来他们再也不敢重提这事了。赚点手工钱,多少有些收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