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6章(1 / 2)





  乌雀山大桥研究会议, 定在宽敞的桥梁分院报告厅。

  远比任何会议室都要宽敞的报告厅,每一个座位都准备了座式话筒,摆上了参会人员的桌牌。

  得到通知的参会代表来到现场, 刚跟里面的熟人碰面, 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声。

  没有办法,谁叫这是乌雀山大桥项目。

  他们从十二年前,就常常聚在一起,讨论这座桥梁的未来, 为它争执不休。

  直到两年前,它没有了未来。

  久别重逢的参会人员, 一起分享着自己知道的内部消息。

  “我听说这次搞了个什么盘山桥结构, 要围着乌雀山造桥?”

  “对, 桥梁院招了个新人嘛, 叫律风。年轻人的想法是不同寻常一些。”

  “他就那个设计越江桥是不是?我专门看了越江桥的可研报告, 确实想法不错。”

  “听说他还是殷知礼的学生!”

  这话一出, 讨论的气氛夹杂了无数诧异。

  坐在一旁的参会人员,都忍不住靠过来, 想听听独家内幕。

  “殷知礼不是建筑师吗?他怎么带了个学桥梁设计的学生出来?”

  “不是,律风不是学桥梁设计的,他就是学建筑设计的。前段时间小周还说,殷以乔来一起陪他看过乌雀山了。”

  殷知礼和殷以乔爷孙两个的名字, 在国内建筑界不可谓不知名。

  他们这些工程师,都听过殷知礼设计建造的国会大楼、联邦大厦、皇家博物馆。

  每一篇盘点中国大师级人物的报道,必然会有殷老先生的名字和作品。

  国际社会并不如它们宣传的一般自由包容。

  中国人想要在资本主义的社会, 不夹杂任何政治因素的自由创作, 需要拥有超乎想象的艺术造诣。

  殷知礼就是这么一个人。

  他设计的建筑直击灵魂, 用冰冷坚硬的混凝土, 创造出底蕴深邃的建筑造物。

  甚至不需要配上什么说明文字,只需要静静端详他的作品,就能从灵魂深处倾听到建筑自己的声音。

  哪怕在场的众多工程师、研究者,并没有亲自去看过他的作品。

  但是口口相传了五六十余年的传奇建筑师,在他们心中拥有足够的分量。

  而律风,正是这位传奇大师的学生。

  连殷知礼的亲孙子殷以乔,都和他关系密切的一起去了乌雀山……

  “这样听起来……”安安静静在旁边听完全程的人表示,“盘山结构说不定真的值得一试。”

  不过是一句猜测,立刻引起了其他人的附和。

  “当然值得一试!要不然吴赢启把我们召集来,是好玩的么?”

  即使报告厅没有任何资料,参与会议的人员已经对接下来的会议充满期待。

  他们经历过太多希望和失望交织的过程。

  两年前乌雀山的地震之后,项目开始停滞不前,他们这些经历过众多建设工程项目的老员工,隐隐约约能够感受到它的结局。

  如今一场“乌雀山大桥研究会”把他们重新聚集在一起,就像点燃了希望的小火苗。

  哪怕在乌雀山上建盘山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他们也不介意陪着桥梁分院再次重新开始。

  毕竟,这是国家的任务,意义重大。

  没有人愿意付出心血,面对一场轰轰烈烈的无疾而终。

  因此,当律风走进报告厅的时候,完全感受不到报告厅该有的严肃寂静。

  聊天的声音热闹喧嚣,还有几声关于地震带裂层的争吵。

  吴赢启跟这群人相交多年,清楚现在是什么状态。

  他说:“他们能够聊成这样,说明心里还没放下乌雀山大桥。你等着看,我马上让他们安静下来。”

  律风觉得新鲜,以为吴赢启要拿过话筒,来一次“同志们安静了”。

  谁知,吴赢启只是招呼着抱着今天会议资料的人,催促道:“你们赶紧把资料发了,”

  于是,在律风困惑的视线里,桥梁分院负责发放会议资料的工作人员动了起来。

  他们仅仅只是公事公办的把资料放在桌面,连多余的问候、解释都没有,整个吵杂热闹的报告厅,竟然慢慢安静下来。

  气氛变得太快,律风觉得无比诧异。

  他习惯了大家聚在一起就会变得吵吵闹闹的会议气氛,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默契的安静。

  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,根本不需要工作人员招呼,便自顾自地拿起身边的资料。

  同伴若是还想聊,他摆一摆手,翻一翻手上厚重的打印稿,对方就跟他似的,赶紧回到座位,拿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来。

  工作人员一边发,律风和冯主任一边准备讲解用的ppt。

  刚才还喧闹得像有无数人吵架的报告厅,瞬间回归了会议该有的肃静,只剩下纸页翻动的声响。

  律风觉得不可思议。

  等他准备就绪,再抬头,便见到了无数专注的视线,汇聚而来。

  建设集团、工程学院、研究所、勘察院……

  他们身前一块块桌牌,写上的不是他们的名字,而是他们代表的单位。

  那一瞬间,律风觉得自己面对的不再是报告厅上百人,而是面对这上百人背后所有集体。

  也是乌雀山大桥项目成立以来,参与研究的全部人员。

  律风定了定神,点开了准备已久资料,声音平静克制的说道:“这次邀请大家到场,是为了一起研究乌雀山大桥是否可以采用盘山结构设计的问题——”

  随着他的话音,报告厅宽大清晰的幕布,投影出了盘山大桥的概念图。

  巍峨连绵的乌雀山中,盘亘着一条银色巨龙般的桥梁结构,在渲染的阳光之下熠熠生辉。

  这张盘山大桥概念图一出现,律风就听到了回声阵阵的感叹。

  它从乌雀山脚下开始攀升,沿着山体走势,弯曲成了柔和的弧度,然后在最为合适的地方,飞跃地震带断层,完成了桥梁横跨两岸的任务。

  律风说:“这只是我做的一个概念构想,从乌雀山大桥现有方案选点开始,规避方案一的高峰、陡坡,在方案三、方案四的地点,自行建设高架桥,逾越地震造成的裂隙和断层。”

  他的讲述,伴随着精心绘制的黑白设计图。

  没有乌雀山翠绿渲染,单纯的黑色桥梁线条,更加清晰地表达出他的全部所思所想。

  盘山建桥,凌驾断层。

  人为的降低乌雀山架桥地点的高度,将那条能够直通藏区的高速公路,全程建设在桥梁上,跨越乌雀山。

  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一般的想法,却因为幕布上细致详尽的设计图,显得尤为认真。

  从桥梁两端的引桥高速路,到主梁搭桥的初步设计,律风得画得完完整整。

  即使吴赢启告诉他没有必要,只需要在会议室阐述自己的观点,随便给一个示意图就行。

  律风仍然像一个完美主义者,将它们规划得尽善尽美。

  可惜,建立这么一座前所未有的桥梁,不是他图纸画得漂亮就能成功的。

  律风说:“这样的设计存在极大的建设施工困难。首先,桥身必须选用抗震材料,保证不受乌雀山地震带影响。其次,乌雀山冬季冰雪会造成桥体产生低温效应,导致盘山大桥存在行驶风险。然后,我们也没有任何的设计经验可以保证它能够成功。”

  他说出的这些困难,全是在桥梁分院档案馆里找不到解决办法的问题。

  律风将它们直白的抛出来,做好了心理准备,等着迎来台下所有人的质疑和否定。

  然而,台下安安静静,参会人员仍旧是捧着资料,仰头端详着设计图,眉头紧锁地深思着。他们不可能不困惑。

  但是……

  他们竟然没有立刻思维活跃地交头接耳,更没有突兀出声打断律风。

  律风顺着详细的盘山设计,一页一页的讲述他的想法。

  参与会议的人员,哪怕随着他的讲解发出疑惑的声音,依然保持着会议礼貌,直到这个荒诞不经的构想阐述完毕。

  于是,律风主动说道:“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,可以提出来,我再做详细解答。”

  话音刚落,坐在报告厅前排的代表直接举手,“我们一建申请负责主体桥梁的可行性研究工作。”

  律风一愣,还没出声,坐在一建旁边的二建代表,立刻开麦,“等一下哦,这个部分应该是我们负责的!”

  两个建设集团不同分公司的代表,针对主体桥梁部分,展开了吵闹的辩论。

  一建的人翻到手上资料“以前方案一、方案二是你们负责的,现在盘山桥的主桥跨点在方案三和方案四附近,怎么会是你们负责?”

  二建的人不甘示弱,直接指出重点,“因为盘山大桥的引桥和主桥必须保证用材、结构一致,我们二建的技术更成熟,调研也比你们一建有经验,肯定得我们负责!”

  本该由他来回答的问题,瞬间成为了第一建设分公司和第二建设分公司的直接矛盾。

  一建和二建的代表,在争论之后,立刻看向律风,问道:“律工,你是设计这个方案的人,你说,谁来负责桥梁主体?”

  律风完全没有经历过这种“问题”,他难得诧异地看向吴赢启。

  只见吴赢启哭笑不得地打开话筒,严肃说道:“你们一建二建都是兄弟单位,怎么又在抢活干?”

  一建不高兴了,“这本来就是我们负责的,怎么叫抢?”

  二建也不肯认,“吴院你说,盘山桥的构造从头到尾就是一座桥梁,我们二建专门做引桥施工,来负责这座桥不是更合适吗?”

  “哪里合适了,盘山桥造型特殊,桥墩要跨越地震带,空管钢结构的钢桁梁抗震情况,我们一建才最清楚。”

  忽然,一声悠然苍老的声音加入战圈。

  “诶,你们两个建设的不用担心钢材抗震问题,这是我们研究所的项目,这个我们负责。”

  两个人的争论加入了第三者,就瞬间扩大了影响范围。